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为何谚语说“黄鼠狼不能杀”科学研究表明,黄

来源:黑龙江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6-1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就包括谚语,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谚语往往非常简单,通俗易懂,别看言简意赅,但是蕴藏着深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包罗万千,其中就包括谚语,谚语是古代劳动人民对生产生活的总结,是集体智慧的结晶,谚语往往非常简单,通俗易懂,别看言简意赅,但是蕴藏着深刻的道理,在农村,人们时不时会遇见黄鼠狼,而老人家会告诉年轻人:“黄鼠狼不能杀”,“黄鼠狼不能杀”这句谚语,流传已久,流传甚广,那么这句谚语有没有道理呢?科学研究表明,黄鼠狼真的不能杀。
其实,黄鼠狼是民间的俗称,而它的学名叫黄鼬,是一种小型的肉食性哺乳动物,当然,有的地方认为黄鼠狼拥有灵性,相关的传说也不在少数,因此黄鼠狼也被民间称为“黄仙”,古人认为,黄仙是记仇的,所以不要去招惹它们,甚至有说法称:"黄鼠狼换命,一命抵一命",当然,“黄仙”只是迷信的说法。
之所以会有“黄仙”的传说,主要是黄鼬这种动物,行踪隐蔽,昼伏夜出,古人眼中,它们非常神秘。
同时它们也如同狐狸一样狡猾,甚至阴险狠毒,于是才有歇后语语:“黄鼠狼给鸡拜年——不安好心”,以此来比喻哪些内心险恶,包藏祸心,但是伪装善良无害的人,其实这句歇后语是冤枉了黄鼠狼,黄鼠狼实际上很少以鸡为食。
黄鼠狼只有在野外食物匮乏的时候,才会到人类生活的区域,偷食家禽充饥,也许,古代粮食相对匮乏,而古人对粮食、牲畜、家禽看得非常重,所以才会有人痛恨黄鼠狼,继而给黄鼠狼泼脏水。
黄鼬的分布范围较广,它们是夜行性动物,昼伏夜出,在黄昏和清晨相对活跃,而这与老鼠野兔的习性是重合的,因此黄鼬的食物,主要是野兔和老鼠。

根据科学研究表明,黄鼬的行动敏捷,捕食能力很强,虽然野兔短时间内跑得比黄鼠狼快,但是在黄鼬长时间的追逐之下,野兔也会因为恐惧、精疲力尽而被捕杀。根据不完全统计,一只黄鼬一年能够捕食大约1500只左右的老鼠,除此之外,黄鼬也有一“生化武器”,它身上有一臭腺,能够分泌出毒液,麻痹敌人,而这毒液甚至会导致人昏厥。
因此,古人谚语中说:“黄鼠狼不能杀”是有科学依据的,一来黄鼠狼对生态平衡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假若没有了黄鼠狼,野外的老鼠和野兔便会泛滥,继而野兔和老鼠会大量偷食农民的粮食,而老鼠和野兔带来的危害,远大于被黄鼠狼偷一两只鸡。尤其是在古代,一旦老鼠泛滥成灾,还有鼠疫的危险。二来黄鼠狼的臭腺会分泌毒液,假若去招惹黄鼠狼,黄鼠狼出于自卫,其毒液便会伤人,中伤者轻者呕吐不止,重者甚至会有生命危险

最后,便是心理暗示,因为古人出于迷信,认为黄鼠狼有灵性,给黄鼠狼赋予了许多传说,因此黄鼠狼是不能杀的,否则会在心理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继而影响身心健康。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句话来自严复翻译的《天演论》,而自然界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平衡,而这便是自然规律,然而,人类的活动,尤其是工业时代之后,破坏了自然规律,而这终究会报应在人类自己身上,因为人类也属于大自然的组成部分,好在如今人们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在发展文明的同时,也非常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花一草皆生命,一枝一叶总关情。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人人有责!

文章来源:《黑龙江科学》 网址: http://www.hljkxzz.cn/zonghexinwen/2021/0617/1864.html



上一篇:中方回应欧美峰会声明涉华内容:站起来的中国
下一篇:《中国科技之路》发布:彰显科技力量 传承科学

黑龙江科学投稿 | 黑龙江科学编辑部| 黑龙江科学版面费 | 黑龙江科学论文发表 | 黑龙江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黑龙江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