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黑龙江不一样的新稻农

来源:黑龙江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黑龍江庆安地形南北狭长、东西狭窄、中间凹进,如同一位弯腿弓腰、双手捧着稻穗过顶迎接客人的舞娘,呼兰河恰似一条晶莹碧绿的腰带,挂在她芊芊腰间。呼兰河水昼夜奔流而过,

黑龍江庆安地形南北狭长、东西狭窄、中间凹进,如同一位弯腿弓腰、双手捧着稻穗过顶迎接客人的舞娘,呼兰河恰似一条晶莹碧绿的腰带,挂在她芊芊腰间。呼兰河水昼夜奔流而过,带来小兴安岭的山泉灌溉田间,山生水、水润田、田养人,四季更迭,周而复始。土地的故事、水源的故事、时间的故事、农人的故事,都藏进了一粒粒米中。



呼兰河水育出香稻

8月初,位于庆安县久胜镇的东禾农业联社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内,一派葱郁景象。

一条条笔直的稻垄从公路边一直延伸到远方的地平线,蓝天上白云飘荡,田地里风吹过稻浪翻卷如画。

农闲时节,王可荣每天依然保持着早上骑十余里地摩托车,从县城来到田边看一看的习惯,他用手轻抚此时正待灌浆的稻穗说:“这些都是最好的优质长粒米,这辈子我做成的最大的一件事,我就是让它们成功生长在了庆安的黑土地上。”

61岁的王可荣是这片土地的耕种者,也是合作社的育种技术负责人,他指着地平线方向隐约可见的一线树说:“那边树下面就是河堤,河堤边就是呼兰河了,这些年托水利工程建设的福,呼兰河与其支流共同滋养了庆安的大面积稻田。”

身处田间,稻苗青青、水流潺潺、鸭声四起、阵阵蛙鸣,稻田一角、测量地温、水温空气的各种仪器,又把人推向富含科技元素未来。

指着田地里的摄像头,王可荣介绍起自己的稻田:“现在时兴订单农业,客户提前预定了这片稻田中的米,远在千里之外也可以全程观看水稻的生长成熟全过程。咱们鸭稻共栖、手动收割、自然晾晒都得让客户看得见才行。“

稻田边的鸡讷公路上,一辆面包车缓缓驶来,停在了王可荣这里,车上下来几个人,是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农艺师。

王可荣认得,带队的是叫郭德全的高级农艺师,他们来到王可荣这里,是要给稻田里的害虫诱捕器换芯,并测算捕虫量。

这片有机水稻种植基地,尽管放弃使用传统化肥、农药,消灭害虫依然有三重保险,一是害虫钻进去就出不来的诱捕器,二是稻田鸭,三是青蛙。王可荣说:“这稻田鸭真是个好东西,我仔细观察过,看蛾子在田间飞,鸭子眼睛尖悄悄跟在后面,蛾子刚落,鸭子一跃就给吃掉了。而且鸭子用爪在扒地,稻拢间所有的杂草都除干净了。”

不一会儿,郭德全等人在王可荣的地里忙活完,告诉王可荣今年稻飞虱有抬头的迹象,正通知各家各户仔细查看,如果发现害虫苗头,要赶紧和农技推广中心联系。王可荣听罢心里有点不踏实,赶紧给大儿子王廷富打电话。

王廷富来了,个头不高。有着相似的身材和相貌的父子俩,肩并肩走进了稻田里。

一生挚爱琢磨稻

王可荣已经种了30多年的水稻,这些年间,家里同辈的四个姐姐一个妹妹,都先后去了长春等城市。在亲属的帮忙张罗下,他本来也有机会进城,但考虑再三,都谢绝了,王可荣说:“我就是爱琢磨种地,爱这一份在土地上干活的自由。”


王可荣高中毕业就开始务农,80年代庆安开始推广种水稻,善于琢磨王可荣总能“抢先一步”,别人刚卖稻子时,他已经把稻子磨成米,雇车拉到临近的伊春带岭卖掉;别人卖小粒米时,他又琢磨卖高价长粒米。那时小粒米是“丫鬟”,在地里长,不用操心太多事。而长粒米是“少爷”,精心呵护、小心伺候还怕种不好。

说起长粒米,五常的稻花香是标杆。但稻花香这类优质水稻的生长需要积温2700摄氏度,而庆安大部分地区常年平均积温在2400摄氏度左右。而且种植优质品种长粒米,插秧前需要先催芽再育苗。

“为啥不利用催芽育苗的时间抢回这300摄氏度? ” 2003年春,王可荣做出了一个举动,他把稻种搬到了自己家的炕头上,能种一垧多地的稻芽秧盘,摞了三十多层一米多高,不但放炕头上,还要盖上被。这一次他成了全屯的笑话。

“王可荣,把稻种都当宝贝了,都搬炕上了,快去看看吧!”邻居不理解,家人也不满,因为睡觉时一家人只能挤半个炕,炕上催芽,不能冷也不能热,冷了睡觉人受不了,热了又捂坏了芽,王可荣用自己的犟脾气硬撑着,把这个实验做了下来。随后他对技术加以改进,他把稻种放在小小的塑料钵体里,让每一个发芽的种子都有一个小家。在提前育秧抢积温的同时,还保护稻苗的根不被扯断,从育苗棚到田地里,相当于安安全全搬了一个家。到插秧的那一天,这个苗的状态与省内第一积温带稻苗的状态一样甚至更好。2005年,县农技推广中心发现了这个“宝”,王可荣的超早钵育技术像一颗突然爆发的超新星从当时他所居住的平安镇扩散开来。

文章来源:《黑龙江科学》 网址: http://www.hljkxzz.cn/zonghexinwen/2020/1002/696.html



上一篇:黑龙江公安辅警改革新政策及新方案【全文】最
下一篇:书评|玩转雨林缸 让你独享一片雨林

黑龙江科学投稿 | 黑龙江科学编辑部| 黑龙江科学版面费 | 黑龙江科学论文发表 | 黑龙江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黑龙江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