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黑龙江科学》栏目设置[05/29]
- · 《黑龙江科学》数据库收[05/29]
- · 《黑龙江科学》收稿方向[05/29]
- · 《黑龙江科学》投稿方式[05/29]
- · 《黑龙江科学》征稿要求[05/29]
- · 《黑龙江科学》刊物宗旨[05/29]
苍茫林海大美龙江年第四届中国绿化博览会黑龙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黑龙江展园总占地面积2413 平方米,位于第四届绿博园北部展园区块,北侧与公共道路相接,西南侧与龙江森工展园无缝相连。整个黑龙江展园南侧山体环绕,自然环境优越。展园以“
黑龙江展园总占地面积2413 平方米,位于第四届绿博园北部展园区块,北侧与公共道路相接,西南侧与龙江森工展园无缝相连。整个黑龙江展园南侧山体环绕,自然环境优越。展园以“苍茫林海、生态粮仓、百花湿地、大美龙江”为设计主题,展示了黑龙江大森林、大湿地、大农业的自然、粗犷与古朴的印象。
一、整体布局
黑龙江省有广袤的森林、无垠的湿地和优美的草原,是我国东北、华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保障。展园突出以大森林、大湿地的缩影,展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黑龙江省粮食安全和人民安居乐业的保障。园内栽植松柏类常绿植物等各种高大乔木,还原黑龙江林业笔直高大的树木形态,表现黑龙江丰富的林业资源。
丰富的林业资源是粮食稳产、高产的保障,良好的生态保障了黑龙江省粮食产量占据全国粮食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连续多年位居全国首位。黑龙江省被习近平总书记誉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展园主景为现代简洁竖线的钢结构筒式粮仓,整体采用丰收的金黄色调,粮仓周围色块植物模拟农田景观,浓缩了农业大省“大粮仓”的景象。
少数民族渔猎生活场景
展园入口标识
主入口“森林构架”大门
黑龙江湿地面积占全国自然湿地总面积的1/8,拥有中国最大的湿地群,九大湿地更是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展园中心位置的百花湿地采用“海绵城市”理念,栽植多彩植物,还原东北湿地景观。丹顶鹤雕塑、赫哲族渔船仿佛带领游人走进了黑龙江鹤乡和渔猎三江平原。
二、设计理念
整体外观设计。黑龙江展园整体地势北高南低,北侧临路,北侧设置园区最高主景建筑生态粮仓,西南侧入口区植物以苍茫林海为景观,中心主景区写意粮仓搭配模拟稻田和防护林,衬托主景。
建筑风格。展园建筑主要有生态粮仓和撮罗子。主景建筑生态粮仓以现代线型抽象的设计手法,打造北方原始农村存储农作物的筒仓式粮仓。撮罗子为黑龙江特有游牧民族鄂伦春原始可移动居住建筑,采用具有北方特色的白桦树杆与白桦树皮搭建而成。
生态理念。展园中运用了大量的原木材料,园区内原木坐凳,造型景观灯、地面铺装的材料均采用园区内原木建筑的边角回收料;科普垃圾分类的垃圾桶和植生文化景墙采用植物、原木边角料、石材边角料组合搭建。这些运用均响应了展会绿色环保的理念。展园以突出黑龙江生态、农业为设计要点,通过森林、湿地自然资源缩影,衬托以现代简洁竖线的钢结构筒式粮仓主景,展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和“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理念和要求,黑龙江人民正是跟着党的领导,艰苦奋斗创业,一步步发展奔小康。
展园设计。大森林、大湿地、大农业、大美龙江——黑龙江的展园设计和施工,与龙江森工展园形成统一风貌,景点设置追溯黑龙江人民在建国初期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艰苦奋斗,开发“北大荒”,为恢复新中国经济建设做贡献,到植树造林保护生态,把黑龙江建成“北大仓”的农林大省、生态大省,如今人民在生态优良、生活富足的基础上享受美好生活。展园通过“林脉相承、苍茫林海、百花湿地、生态粮仓、回首龙江”五个板块诉说黑龙江的风情风貌。
三、重要版块介绍
林脉相承板块,是展园的主入口,连接黑龙江展园与龙江森工展园。展园以特色白桦LOGO 景墙及“森林构架”大门引入,景墙以真实白桦材料打造写意白桦林造型,虚实结合;“森林构架”大门模拟树木曲折枝干,构架顶部格栅以木字做单元格,组成“木、林、森”,太阳光穿过顶部格栅,在地面上成形似“木、林、森”的斑驳投影,营造出光与影的别样观赏感受。进入展园,深、浅灰色的砖沿同心圆铺设,仿佛走在大树年轮上——这是展园的年轮广场,体现着黑龙江历史似古树悠久。黑龙江文化宣传景墙展现在年轮广场边缘,墙面以原生石料、龙江原木和观赏花卉作为装饰,寓意黑龙江的矿产、林业和农业的综合资源优势。美丽的龙江长幅宣传照片仿佛画轴一般,带领游人穿越黑龙江历史,走进下一个板块。
苍茫林海板块,以常绿松柏类等各种高大乔木,还原黑龙江林笔直高大的树木形态,展示黑龙江省丰富的林木资源。联通黑龙江展园及龙江森工展园的自然松木栈道两侧,高树耸立林间,放置萨满景墙,镂空钢板景墙上是4 位“穿着祭祀服装,在做祭祀活动”的萨满人,呈现出黑龙江地区满、鄂温克、鄂伦春、赫哲族等多民族文化。
文章来源:《黑龙江科学》 网址: http://www.hljkxzz.cn/qikandaodu/2021/0316/1143.html
上一篇:河道特征对黑龙江上游冰坝生消影响
下一篇:未来已来黑龙江迎来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