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天龙山黑龙洞

来源:黑龙江科学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0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远古人们认为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中国文化的象征。远古人们认为应当有那么一个力大无穷的,与“水”相关的“神物”主宰着指挥着操纵着管理着这些动物和天象,龙作为一种崇拜现象,一种对不可思议的自然力的一种“理解”,也就从这个时候起,开始了它的“模糊集合”。在几千年浩瀚的历史进程中,龙成了一种文化。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蕴。

传说伏羲氏时,有龙呈瑞,因而以龙纪事,创立文字。《左传·昭公十七年》说,“太皡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竹书纪年》也说伏羲氏各氏族中有飞龙氏、潜龙氏、居龙氏、降龙氏、土龙氏、水龙氏、青龙氏、赤龙氏、白龙氏、黑龙氏、黄龙氏。显然古代东夷祖先伏羲氏族集团就是以龙作图腾。《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还有“公赐公衍羔裘,使献龙辅于齐侯”的记载。

由于“龙”的种群繁盛,分布密度增高,导致了对生存条件的激烈竞争。如《易·坤》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叙述;《左传·昭公十九年》也有“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的记载。

《礼·礼运》说:“鳞凤鱼龙,谓之四灵”。说明人们掌握了龙的活动规律与气候有一定的联系,故把它视为灵物。

佛教传入后,《妙法莲华经》说八大龙王,《华严经》则说十大龙王,并说这些龙王统领水域,掌管兴云布雨的职能。这种理论最适于农业社会的需要和我国国情,被道教吸收后,便有诸天龙王、四海龙王,以至凡是有水的地方,无论江河湖海,沼泽潭井,都住着龙王,职司水旱丰歉,于是,对于龙的信仰,逐渐辐射于中华大地,城镇村寨,龙王庙林立,求雨祈龙王的习俗也日益兴盛。百姓对龙王的信仰,为宗教活动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统治阶级自然也需要宗教为其效劳。

值得注意,龙的正确英文译名是“loong”,因为找不到完全的对应物。龙与欧洲的Dragon(拽蚣、恶魔)是不同物种。中华文化神秘意义上的龙是行云布雨、雨泽万物的天使,大约相当于西方早期的Seraph(色拉飞、六翼四足的大蛇、炽天使)。

在太原市西南36公里的天龙山,白龙、黑龙祈福求雨的故事众人皆知。关于求雨的最早记载见于现存的《北汉千佛楼碑记》“次东有池水甚洁,澄湛凝碧,覩之恐耸。国人俨其堂宇,隅以神位。每角亢方中,雷雨未施,即雩祷咸萃矣。”根据碑文中记载推断龙洞应该就是现在的白龙洞,白龙洞又叫白龙王庙,位于天龙山东西两峰的汇合处,背依石窟危峰栈道,下临深渊绝壁,两侧古树参天。殿内原供有明代木雕龙王及侍者像,刻工精致,技艺颇佳。是古代祈雨的场所,每祈必应。传说池内潜藏有一条白龙,故称白龙池。关于白龙洞的记载,历代都有碑文做记录,但有传说称白龙和黑龙在此争地盘,白龙胜利后入住白龙洞,黑龙从此潜于对面南山,本文目的在于浅析与白龙遥相对应之黑龙洞。

在圣寿寺对面南山半麓,名为黑龙洼。庙为苍松翠柏所掩映,与白龙祠遥相对峙,可望而不可及。庙虽小,内祀的却是天龙山极其有名的黑龙王。凡到白龙洞祈雨者,必到黑龙王庙礼拜。关于黑龙王庙的记载至今无法确认,传说黑龙王庙建筑早于白龙洞,只是因为白、黑两龙发生纠纷,在混战中黑龙战败,白龙胜利,黑龙随后隐居于南山黑龙洼。

早期的黑龙洞位于南山黑龙洼,庙前地势开阔,周围松柏覆盖,正殿三间,为巨石所砌的窑洞式建筑,形制古朴苍老,门前左侧有石碑一通,庙前亦有清泉一曲,树上悬挂平安钟一口,平石铺台阶蜿蜒隐藏于山林之中延伸至柳子沟,窑洞内供奉有黑龙王及龙母等像数尊。根据附近村民描述建筑形制,几乎与白龙洞如出一辙。可见其建筑年代应与白龙洞同时甚至更早。

前文中关于龙文化的记载表明,龙是上古时期便被人类用作祈雨,与黑龙洞遥相对应的白龙洞祈雨文化现在依然存在,有王金花论文《天龙山白龙洞的雩祈文明》曾详细地记载了天龙山白龙洞的祈雨文化,而重点在于白龙洞每次祈雨,对于黑龙的存在是不容忽视的,请求白龙祈雨的过程中虔诚的祈雨者会亲自到黑龙洞一起请求龙王降雨,不方便者也会在白龙洞对面设立黑龙王的牌位祭放贡品请求黑龙降雨,祈雨成功之后也会亲自到黑龙洞答谢黑龙。根据村民口述黑龙洞门前碑文中记载了黑龙洞的详细建筑年代以及周围祈雨村庄和祈雨详情,现有资料显示当时黑龙洞的的主要祈雨村民为南坪村、窑头村,甚至有说法东里解、西里解的村民也不辞辛苦来黑龙洞祈求龙王降雨。在黑龙洞庙门前举行祈祷仪式后,转入洞中,用瓶子接满水,顶在头上,步行回到村庄将水洒到本村地上,以求龙王降雨给本村,以解村民之苦,而其灵验程度可以达到村民口中的带伞祈雨、人未归雨已至的说法,可见黑龙洞在当时的地位是极其高的。

文章来源:《黑龙江科学》 网址: http://www.hljkxzz.cn/qikandaodu/2020/1109/853.html



上一篇:黑龙江孙吴:严把三关开展刑事执行检察
下一篇:黑龙江省农业水资源优化配置初探

黑龙江科学投稿 | 黑龙江科学编辑部| 黑龙江科学版面费 | 黑龙江科学论文发表 | 黑龙江科学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黑龙江科学》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